3万余字的微雕作品《易经》(局部放大)。
微雕作品《兰亭集序》。
一粒米上,刻着1400余字的《逍遥游》;
一根筷子上,刻出一整幅《清明上河图》 ;
一根团扇扇柄上,刻上129幅《西厢记》插画;
一块约10平方厘米剖面,刻下3万余字的《易经》……
这一切看似不可能的作品,在微雕大师王建安的手中成为了现实。
7月24日,记者来到成都市金牛区九里堤街道北路社区王建安老人的家中,墙上挂满了书画作品,旁边的“百宝箱”存放着他的部分微雕作品。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神色慈祥的王建安一派仙风道骨,“我钻研微雕已经36年,创作了成千上万的作品。”他在微雕时,不使用放大镜和其他任何辅助工具,全凭自己的感觉。2002年退休后,他便来到九里堤居住,一边继续研究微雕,一边沉醉于诗画之中,活得轻松、乐得自在,过上了“大隐隐于市”的晚年生活。
王建安打开他的“百宝箱”。
大师之路
半路出家做微雕头发丝上刻唐诗
王建安生于1939年,自幼喜欢书法和绘画,又从事美术设计类工作,因此在艺术方面有着很坚实的基础。提起他第一次接触雕塑的时间,还要追溯到童年时。一天,王建安去江边去挑水,闲来无聊便在江边用沙土堆了一尊佛像,过一会儿回来看时,被水冲得干干净净。虽然只是用土堆砌,但他从此便与雕、刻结下了不解之缘。
真正系统地钻研微雕是在王建安工作之后。“微雕是中国传统雕塑艺术品中最为精细、微小的艺术品。可在骨片、石块、竹器甚至发丝上进行雕刻,而且包含‘阳刻’和‘阴刻’。”王建安坚信:“微雕没有捷径,只有多练。”不仅要勤加练习,在狭窄的地方练字,还要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另外,书画基本功是微雕的基础,一刻都不能丢。在他的不断地练习、临摹之下,终于也找到了自己的风格:墨隐山水。他解释,就是中国风的朦胧感。王建安的作品拥有特有的艺术气质,无论是雕刻楷、行、篆、隶、草都具有中国传统书法的笔墨神韵,图画也描摹得惟妙惟肖。凡目睹过他微雕作品的人,无不赞叹。
千字米(放大版)。
大师之绝
每日苦练基本功书画刻雕成一体
能有今日的成就,离不开王建安的刻苦与努力,虽然已经80岁高龄,但他仍然坚持每天练习写字画画,精神好的时候也继续练习微雕,有时一坐就是一下午。另外,他还坚持每天都去游泳锻炼身体,这个习惯已经持续了60余年。身体素质过硬加上基本功够扎实,才使得他如今仍然可以钻研微雕。
说到作品,王建安兴奋地拿出“百宝箱”里的东西给大家展示。第一件拿出来的便是一幅竹筷,远看似乎看不出任何端倪,凑近了一看,只觉密密麻麻内有乾坤。王建安告诉记者,这是他2005年的微雕作品《清明上河图》。拿出放大镜,调整到最佳距离,才能看到竹筷上精美的图画。整幅画长20厘米,宽0.5厘米,整整比原画缩小了1000余倍,王建安花了一年时间才雕刻完成。
随后他又拿出了一把珍藏在锦盒里的扇柄,白色的扇柄上密密麻麻刻着图画,放大一看,129幅《西厢记》绘本连环画被完整还原了出来。王建安介绍,这幅作品花了三年时间,曾有喜爱微雕者出高价他也没舍得卖。方寸大小,你能写下几个字?王建安最为外界称道的一件作品,是在一块约10平方厘米的剖面上雕刻了3万多字的《易经》,正楷繁体字组成的字组、像年轮一样的排列,让人不禁连连称赞。
“王建安老师的微雕,最绝妙之处就是将书法、绘画、篆刻和微雕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看过他作品的人如是评价。在一本由石器做成的微型书本上,密密麻麻写着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这是王建安近两年的作品,他不仅将“天下第一行书”浓缩到只有手指大小,更绝的是连王羲之的字迹也模仿得惟妙惟肖。
而这些都只是他微雕生涯的冰山一角:竹筷上的《出师表》、组雕字画《祖先的传说》、米粒大小上画《十二生肖》等等,微小的空间内,雕出了世间万象……
王建安的刻刀。
大师之获
两把刻刀走天下方寸之间有乾坤
2017年9月,由成都中国书法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主办的“艺墨岁月——王建安书画篆刻微雕展”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开幕,展出了王建安的180余件作品,包含了微雕、篆刻、书法、绘画等精品力作。承载着3万余字的《易经》微雕,一经展出立刻吸引了观众的目光,连外国游客也赞叹:“太神奇了!”
不仅如此,王建安的作品展还开到了香港、台湾,甚至走出国门,声名远扬。他不禁感叹,微雕是一件既简单又困难的事情,困难在于需要时间的沉淀和艺术基础做基石,简单在于他的雕刻工具几十年来始终只有两把小刻刀:一把圆锥形刻刀和一把菱形刻刀。这两把刻刀是王建安走南闯北几十年的伙伴,他自诩“两把刻刀走天下。”
“他作品中的山山水水、草木丘壑,淡去了尘世烟云、名缰利锁,彰显的是真意弥漫、无拘情怀,宛若流花溪水在述说着一个又一个古老而动人的故事。”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主席钱来忠这样评价道。据了解,微雕这门技艺又分为“软功”和“硬功”,“软功”需靠各种放大仪器进行雕刻,而王建安完全凭“硬功”,利用意念,手动刃行,直接抒发对作品的追求、意境与艺术技巧,在毫厘之间创造出了变幻莫测的大千世界。(图文/华西社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