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老人看书,有的老人下棋,有的老人在咨询认知健康问题……这是9月1日,记者在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营门口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看到的场景。
“我从家里走路过来只要6分钟,每天我都来这儿呆三四个小时。”85岁的邓庭书告诉记者。她平时与孩子住在一起,孩子上班时,她不愿意做饭,就来这里吃饭,一顿只需10元或15元。养老院喝茶只需要5元,还可以理发,免费。
邓庭书乐呵呵地说,她几乎每天都来这里看书、看报、做手指操,在这里还交到了朋友。
2023年,依托原社区养老院,按照“开放、共享、集约”理念,这里改建成了一家“没有围墙的养老中心”,把日间照料、生活护理、精神慰藉等社会服务向老年人身边、周边聚集,打造家门口集“医、养、食、娱”为一体的共融空间,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养老服务需要。中心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设置床位36张,融合了社区托老、老年食堂、养老产品、居家养老、便民医药等五大服务功能,成为居家和社区嵌入式为老服务主阵地。
92岁的范淑玉是中心的全托老人。空闲时间,她喜欢在房间里看电视。虽然走动需要坐轮椅,但她白天还能去院子里做操。目前,养老中心有33位全托老人,多数是半自理老人。护理员蒋正先告诉记者,她日常的工作包括给老人换尿不湿、洗衣服、洗澡、换床单等。
养老中心还有一部分日托老人。70岁的刘成根每天早上9点来,下午6点回家住。“非常开心,在这里日托两年了。”坐在轮椅里的他说。10多年前,他因脑溢血导致偏瘫,生活需要照顾。来养老中心前,他有点顾虑,担心养老院生活封闭,来了之后发现完全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样。
这里的养老中心有点“潮”,活动空间是开放、共享的,附近居民都可以来这里喝茶、吃饭、休憩。“我住在附近,坐轮椅15分钟就到了。一日三餐都在这里吃,有专职护理员照顾。过去在家请保姆,每月需要花费1万元,现在上养老中心,每个月仅交日托费3000元,很实惠。”刘成根老人满意地说。
记者了解到,2024年,成都首个基本养老服务体系专项政策出台,提出完善城区五级、农村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其中,城区的五级养老服务体系为“区—街道—社区—小区—居家”。
养老中心负责人高敏告诉记者,她从事养老服务行业已经十几年。有的老人把她当亲孙女一样对待,有的老人看见她来就从床底下找出一颗糖来,她也曾经为一位无子女的老人捧骨灰……和老年人的深入接触,让她从入行之初的“无感”转变,“我已经深深爱上这个行业了”。
高敏认为,只有五级养老服务体系都完善好了,才能真正构建一个嵌入式的养老服务网络。成都首个基本养老服务体系专项政策中提出,到2027年,具有成都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成熟定型,“15分钟养老服务圈”进一步优化,嵌入式养老服务网络全面覆盖、更加可及,家庭养老得到有力支撑,面向全体老年人的基本养老服务产品更加丰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