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培育|好家风·好家教,家风里的烟火香
时间:2025-07-08 16:22:24
  浏览量:20

为深入推进家庭文明建设,弘扬新时代良好家风,践行“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理念,金牛区组织开展了“睦邻亲·金牛情”——“夏味拾忆”社区邻里活动,广泛征集“舌尖上的家风”故事。今天,我们将走进专栏第5期——《家风里的烟火香》,看青花瓷盘如何盛装岁月温情,腌菜坛里怎样封存时光密码,三代人同备年宴的灶台间,又如何在蒜辫摇曳的光影里炖煮出穿越流年的家风至味。


家风里的烟火香

红领巾

每当临近春节,厨房里总会飘出熟悉的味道。那是糖醋鱼的酸甜裹着八宝饭的绵密,是腊肠在窗棂上垂落的油香混着糯米蒸腾的热气,更是一家人围坐时碗筷轻碰的叮当声里悄然流淌的岁月温度。这样的烟火气里,总让我想起爷爷常说的那句话:“菜里有根,方能传承百味。”

腊月廿三刚过,家里的灶台便热闹起来。父亲架起老竹筛晾干腊肉,母亲擦拭着青花瓷盘准备装点果脯,我踮着脚取下墙角的腌菜坛——这是去年冬至埋下的雪里蕻,此刻正泛着琥珀色的光泽。厨房门楣上垂着的新蒜辫轻轻摇晃,将影子投在案板上切得齐整的冬笋片上。奶奶坐在藤椅里择菜时哼着小调,祖父的檀木算盘搁在八仙桌上,珠串间还沾着去年结算年货账目时留下的墨痕。

正午的阳光斜斜照进灶间时,奶奶开始熬制红烧肉。砂锅里咕嘟作响的冰糖色糖浆映着她沟壑纵横的手背,她教我如何将五花肉放在冷水里紧实纹理,又怎样掌握火候让油脂在酱油里舒展成琥珀。“你太爷爷当年走南闯北,就靠这道菜里的甜咸平衡记住家的方向。”她说话时腾起的热气模糊了鼻梁上的老花镜片,却让墙头泛黄的“勤和”二字家训愈发清晰。当肉香裹着桂皮香漫出窗户时,对门张婶端着刚蒸好的年糕来串门,案板上的面团旁便多了几双揉捏的手。

暮色初临时,雕花圆桌渐渐被各色碗碟填满。祖父夹起第一筷红烧肉时,蒸汽在老花镜片上凝成细珠:“这肉里头的火候,是你们太奶奶传了三代的本事。”姑姑笑着给邻桌王叔添酒,说起他小时候总偷吃我们家腌萝卜的事。窗外的雪片落在腊梅枝头,屋里却暖得能听见糖醋鱼里的气泡轻轻炸开。孩子们举着兔子灯追逐时撞翻了糖罐,碎晶在砖地上折射出细碎星光,慌得大人们跑着去擦,小家伙们却早已抱着新分到的芝麻酥跑远了。

收拾碗筷时,母亲将吃剩的卤汁仔细收进青瓷罐,说这是明年开春腌笃鲜的底子。月光爬上灶台时,残留在地上的面粉印出几双错落的脚印,像一串未写完的诗。躺在被阳光晒过的棉被里,我听见厨房传来轻微的响动——是奶奶在封存最后几坛腊八蒜,坛口系着的红绳在夜风里轻轻摇晃。

晨光穿透窗棂时,案头新写的春联还未干透,墨迹里沉淀着百年未改的期待。那些在烟火气里传承的手艺,在谈笑间流转的温情,在碗筷相碰的脆响中绵延的守候,原是最珍贵的年货。当我在异乡的超市里看见相似的调料罐时,总会想起砂锅里翻滚的肉块如何教会我辨识家的方位——那是一种比GPS更精准的味觉记忆,是岁月长河里永不偏移的坐标。

注:刊文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