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培育|好家风·好家教,“精打细算”的家风味道
时间:2025-06-19 16:39:37
  浏览量:35

  味到深处即是家。灶台上的烟火升腾,锅铲间的交响叮当,这些“家味”的瞬间,不仅关乎舌尖的满足,更承载着家庭的温度与邻里的温情,构成了家风代代相传的独特密码。

  为深入推进家庭文明建设,弘扬新时代良好家风,践行“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理念,金牛区组织开展了“睦邻亲·金牛情”——“夏味拾忆”社区邻里活动,广泛征集“舌尖上的家风”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专栏第1期——《精打细算的家风味道》,品味那艰难岁月里,用智慧和坚韧熬煮出的家风味道。



精打细算”的家风味道

吴微

  我母亲生于富足的家庭,青少年时期从未就吃穿用发过愁。但15岁参军徒步进军西藏的征途中,由于缺衣少食,她每天在高寒山上挖野菜、逮地鼠,甚至煮皮鞋充饥,初次饱尝了高原的严酷。自然灾害期间,她教书任务繁重,还养育我与兄妹几人,常带领学员在田间捡麦粒,春天拔榆钱,想尽各种办法填饱肚子。艰苦年代,又遇到民生计划经济,那时我父亲患了脑瘤,到外省治疗住院,因为报销药费路途太远,需要自己先垫付,家里的资金储备慢慢地耗尽,日子渐渐拮据起来。

  娇养的母亲,面对如此压力,尽量节衣缩食,自己当裁缝,绣花勾花织毛衣,家用的器具也只有一台缝纫机,我穿的衣服和用的书包,都是哥哥留下的,将能节省出来的钱都用在为父亲治病上,自然饭桌上的菜品少了油荤也简单起来。我和兄妹正长身体,成天处于饥饿状态,恨不得吃下一座城,母亲变换着花样给我们做菜。有一道菜是用青椒、豆豉和少量肉臊加一勺子猪油拌匀,放在沥米饭甑子上蒸,饭熟了这碗菜也好了,热腾腾端上桌,菜香飘逸且营养,也非常下饭,解了我们的饥馋。那阵的市场,鸡蛋比肉便宜,母亲想法子给我们做了一种自创的糖醋鸡蛋,即先在一碗里放上糖、醋、少许盐和酱油,再将油煎好的鸡蛋放入,鸡蛋汲取了糖醋味道,吃起来风味独特口感极好。

  后来我参加工作到西藏,当时因为交通不便,很少吃到新鲜果蔬。有一次我在家中请客,就照搬母亲的糖醋鸡蛋的做法,有个朋友一口气吃了四个糖醋鸡蛋仍意犹未尽,愧疚地说:“哎呀,这鸡蛋太好吃了,我都不好意思再吃,生怕吃完了别的人没有吃的,忍着吧。”没有想到,从母亲那里“偷”来的手艺,让我在朋友中赢得了口碑,同时也增多了慕名而来的蹭饭者。

  由于从小在家被母亲管束惯了,参加工作领到了工资,我就想买许多好吃的填补舌尖上的遗憾,花钱便大手大脚,顾了上顿不管下顿,买来红烧肉罐头将里面的瘦肉吃尽,肥肉和油全倒掉了。我休假回去时,母亲严厉斥责我,并用竹条狠狠地抽我:“古人常说,常将有时思无时,莫待无时思有时。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水推沙。你妈我生于富足家庭,现在都尽量勤俭节约,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你这样的浪费暴殄天物,与那些杀人犯何异!”

  说着母亲就哭了,还边给我讲她的奶奶:“全凭为富人家绣嫁女的陪奁、卖发糕,家境才慢慢兴旺,培养儿子张志和成了四川有名的将军。张家虽在民国时的邛崃富甲一方,但奶奶依然保持劳动者的本分,动手打理家务,做饭做女红,因为长年绣花,晚年眼睛几乎全瞎了。我奶奶说,老天不会白给你富贵,如果不珍惜要遭天谴的。我过去不太明白奶奶说的话,自我有了你们有了家,才真正明白当家的不易,家训代代相传方是兴家之道。”

  听了母亲一番教诲,我很惭愧自己的浪费行为,从此谨遵古训:“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更相信“惜衣有衣,惜食有食。”而今我经过一番磨砺后,才幡然领悟大厦千间只挡一屋风雨,七尺床板栖一身长短,再多的用不了也是浪费,日日山珍海味未必对健康有益。我选择简单的生活,看重的是心态的质量,没有了充盈的精神世界,再富足的生活也不会让我快乐。

  母亲为我们操劳一生,而今仍然勤俭持家,平时舍不得穿新的用好的,还吃剩饭不开空调,将自己从一个富家小姐变成了抠门的老太太。她别出心裁自创的菜系,由我传承下来,每次做菜时我就会想起艰难岁月。当舌尖品尝快乐时,我会想起母亲含辛茹苦的劬劳,心中的感恩油然而生,母亲用她的身教言传,在我的一生、在我的舌尖、在我的行为上,倾尽了大爱,是我学不够用不竭的财富和家风。


(注:刊文有改动)



作者简介

吴  微,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副秘书长、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金牛区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四川省文联《文艺报》副刊主编,现为公众号《船波文艺》《在场微散文》《大洋文艺》《女散文作家》公众文学平台编辑,出版有《奔向墨脱的灵魂》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