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不应只在课堂

发表时间:2017-10-31 10:50 来源:金牛区文明办 责任编辑:金牛区评论员:程学

  “我们强调教育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归根结底就是要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切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与经验研究”总课题组组长,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说。(10月17日,《人民日报》)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的这段话,表明了教育的核心:培养人。为达到这样的目标该如何做?仅靠学校教育是否可以做到?答案是否定的。

  教育是全社会的需求,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些话讲了两个教育者:父母和老师。人们又说“生活才能教育人”,因此生活是孩子的第三个老师。 

  有了老师,还要明白该培养怎样的学生,即教育该培养怎样的人。卢梭在他的教育名著《爱弥尔》,中有这样一段话:“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生活。” 

  这段话颇中肯。卢梭把教育的意义诠释到最基本的生命力量:无论怎样的人才,首先他要有能力面对生活,在艰难的环境中能顽强的生存生存能力是现在很多孩子缺失的,从小被一群亲人当祖宗呵护,衣食住行、面面俱到,等度过了幼稚的年纪,独自面对生活时,才发现能力欠缺,难以扛起肩上的重担。因此就有了父母的恨铁不成钢,有了自己的胆怯与失落、在生活面前的懦弱。这便是教育的失败。 

  这种顽强的生命力恰恰是课堂教育不能给的。课堂只能教给孩子知识、在某种程度上教孩子做人,并不能教给孩子生存的意志与能力。这些需要从给从社会的各个方面培养,在家里,父母应该减少孩子的依赖、教给他们独立。广阔的社会环境不应都把孩子当个宝,那些仅为孩子开心而设的娱乐设施、千方百计为孩子营造的过度舒适应该减少。 

  除了顽强的生命力,成功的教育还应培育爱。爱父母、爱亲人、爱同学、爱朋友、爱老师……爱身边的一切人、一切事物。这种博爱,只有广泛的与生活接触、与大自然接触,养成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悲悯之心,方能达到。因此,知识不足以支撑教育时,教育就不能只靠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