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读书是对光阴的辜负

发表时间:2017-04-28 14:35 来源:金牛区文明办 责任编辑:金牛区评论员:梁霜

  第二十二个世界读书日前夕,一组数字令人深思。我国成年国民阅读量比去年增加0.02本,但与日本、德国相比仍有不小差距;近年来纸质书阅读时间总体有所提升,但与手机阅读时长的差距却越来越大。2016年,我国成年人平均每日阅读纸质书的时间为20.20分钟,看手机的时间则长达74.40分钟,是读书时间的3.7倍。

  前几年,网络上晒出一组网友评选书单——“打死都读不进的十大名著”,一看,《红楼梦》首当其冲,《百年孤独》紧随其后,西游、水浒、三国等经典也榜上有名。这不免让人心生疑惑,数字化的今天,我们该如何读书?互联网时代,又该如何看待阅读的价值?

  阅读是对灵魂的丰盈。古人有云:“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对人的影响是看不见的,是在潜移默化间完成。那些伟大而有趣的脑袋的确已经“过时”而不存,留下所谓“名著”,是对后人的垂怜。他们历经千年流淌沉浸下来,在历史的长河里熠熠生辉,如果在这个世纪被打入冷宫,冠上“打死都读不进的十本名著”名号,那不是马尔克斯曹雪芹的不幸,而是我们的不幸,时代的不幸。

  阅读至少应当与思考绑定发生。伊塔洛.卡尔维洛曾说:“阅读就是抛弃自己的一切意图和偏见,准备接受突如其来且不知来自何方的声音。”诚然,碎片化阅读确实容易达到学习的目的,提取焦点,降低认知成本,但浮光掠影式读书,就好比囫囵吞枣地吃饭,肚子吃饱了,饭菜的美味却没品出来。读一本好书也是如此,沉下心,抛开纷扰,走进作者的文字王国,才能领略到经典的魅力。

  阅读是一种终身学习,是滴水穿石,铁杵成针。我们不得不承认,读书时常会指向孤独,因为阅读本身就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他只能在独处的时候完成,这意味着阅读难以被帮助,无法偷奸耍滑。人常说,人与人的距离,隔着万卷书,和万里路。意思是讲,一个人的精神故乡是由他的读书史构建而成,无论阅读了什么,都意味着塑造自己。有人曾经问:“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两者哪个重要?”对于这个问题,余秋雨是这么回答的:“没有两者,书即是路。”阅读是对思想的锤炼。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米沃什说:“我为千百种不同的理由读书,但我对我称之为益智的读物却抱有明确的目的——强化我自己。阅读是彼此思维的碰撞,是自己与未知内心交流的桥梁,阅读不应当是读书日的专属,每一个不曾读书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