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前提

发表时间:2016-12-20 10:42 来源:金牛区文明办 责任编辑:金牛区评论员:王晓

  11月30日上午,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努力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在习近平总书记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提的四点建议中,第一点便是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

  人们常常说到性格上的自信,任何人都知道它的重要性,也知道自己需要,却不一定有,也不一定能培养出来。文化自信也是如此,文艺工作者需要的文化自信,不能是凭空想象的自信,信口开河的自信。自信应该是理性的,没有理性的自信是自负。而理性来源于对本质的了解,所以培养文化自信首先应该了解文化。

  了解文化,阅读是第一个途经,我国的文化是在几千年漫长历史里积淀出来的,时间抹去了这个积淀的过程,但是各个时期的经典书籍却好比一级级阶梯,将历史与当下有始有终地联系了起来。所以,必须通过对各个时期经典书籍的阅读,才可能理解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只有对经典书籍的透彻理解,才可能理解文化的细部。否则,“文化自信”只能是一句口号,没有实质性的文化知识做底子,所有的自信都不可靠。

  其次,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生活心态的本质就是文化的本质。所以文艺工作者要了解文化就要全身心融入当下的社会生活,将自己的精神感悟安置于普通人的精神感悟之中,如此才能深入的理解、体会。文艺工作者要深深地扎根于人民,不能去排斥、嘲笑,不能因为艺术家的身份而就看不起普通人,不能在精神上与人民拉来距离。而应该以一种包容、接纳的心态真诚地去感受,这样才可能有真正的了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只有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如果真正做到了对文化的了解,客观上会因文化本身的伟大而自信。主观上,也会因为自己真正懂得而自信。

  文化自信对于文艺创作的重大意义,是能让创作者自信而从容的表达出深刻的文化内涵。在这方面,老舍是一个典型的文化表达大师。他非常了解北平,他的作品里很多平实记录生活的语言都透露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比如《四世同堂》里的:“看着自己的房,看着自己的儿孙,手植发花草,祁老人觉得自己的一世劳碌碌并没有虚掷。”这句话就体现着中国人几千年的传统观念,即以发家致富为毕生追求的家族信念。包括现在在我国的农村,农民们依然以概了一间屋,多有一块地而光荣——这是中国人亘古不变的精神实质。

  从老舍的成功中,可以总结出一个真理:用艺术的语言来表达文化,若要成功,首先应该对当下文化有透彻的了解。也只有这样才可能创造出不脱离文化现状和文化本质的作品。

  其实,文艺创作者的文化自信不但能创造出好的文艺作品,好的文艺作品也能促进培养文化自信。就像孔子因为对上古文化的自信而整理古籍、著书记言,我们又因为孔子整理撰写的的著作而有了文化自信。所以文化自信的培养与建立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在内心的自信与作品的自信中层层深化、强大、稳固。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