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空心化”是阵痛 也是机遇

发表时间:2019-10-11 21:26 来源:金牛区文明办 责任编辑:廖欢

  自2012年以来,由住建部牵头、多部委参加并甄选的“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至今已评选出6800多个传统村落。它们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鲜明的地域民族特色。传统村落的价值之宝贵,保护、传承和发展之必要,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然而,仍有很多传统村落正在“空心化”,有的甚至接近消失。(新华网)

  “空心化”,这是一个多年来常被提及的问题,尤其是在今天的中国农村,空心化程度尤甚。

  “农村空心化”有多重含义,但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指人口流失严重,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远走城市,剩下老人和孩子,让农村形成年龄断层,在隔代教育的影响下,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堪忧;二是指精神文化匮乏,农村是传统文化保持得相对完整的地方,但同时也是陈规陋习影响比较严重的地方,新文化进不来,陋习难去,村民的精神生活单一匮乏;三是经济上的全面落后,长期以来的政策倾斜,以及科技力量的加成,城市经济突飞猛进,虽然农村经济也远超以往任何时代,但总体上被城市经济全面压制,一产业全面落后于二三产业。

  社会重心的转移,让农村暂时失去了昔日荣光,但笔者认为这只是一阵阵痛,即社会发展的必然、历史进程的必然。在物质条件并不丰富的时代,一国要发展,一定要好钢用在刀刃上,集中力量发展二三产业,让城市经济先好起来,这无可厚非。但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会缝合这种不均衡的局面,让农村经济走向好转。

  农村空心化,无论多么先进的科技和高明的手段,都很难转化为生产力,农业的劳动产出比相对较低,这说明农村社会到了该转型的时候。近年来,国家政策不断向农村倾斜,不断加大农业补贴,不仅让农民温饱小康,还要让农民致富。所以说,农村发展的机遇乃至春天也随之而来了。

  但破除农村空心化,实现农业转型和农村振兴,必须先要扫清观念障碍。众所周知,农业劳动是体力劳动,而体力劳动又被视为低级劳动,人们长期形成一种观念,要跳出农门,远离农耕。正是受这种观念影响,人们学成归来走的更多是白领路线,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甚至宁愿出去打工,也不愿意务农。观念不除,农业不兴。

  缺乏有知识、有能力、愿意服务农业生产的人,农村空心化只会越来越严重。国家鼓励农村发展,重中之重是要鼓励年轻人进来,而后才是物质方面的全方位保障。只有当人们谈起诸如谁毕业后在农村上班等问题感到光荣或者成为常态时,传统农村才会焕发现代风采。(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