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要有“乡土性”

发表时间:2019-08-26 15:22 来源:金牛区文明办 责任编辑:金牛评论员:金平

  乡村教师作为乡村社会的知识分子,一方面是乡村儿童智识的启蒙者、教育者,另一方面又是乡村社会文化的象征和代表,对乡村社会发挥重要作用。一段时间,乡村教师的身份迷失制约了我国乡村教育发展乃至乡村社会发展。面对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图景,新时代乡村教师应该重新确立自己的身份认同,以崭新的面貌投入到乡村教育发展建设中去。

  说到乡村教师,人们首先可能想到的是条件的艰苦,及以因为条件原因造成的乡村师资匮乏现象。但随着国家支持力度的加大,乡村教师在工资待遇等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乡村教师成为不少毕业生的选择之一。

  很多人选择做乡村教师,通常是冲着待遇而去,并没有要真正扎根乡村教育的梦想。不过有这种想法无可厚非,毕竟工资待遇就意味着更好的生活。可是仅仅眼里仅仅只有待遇的话,也会出现问题,比如教学中的积极性、创造性问题,比如在如何解决工作的长期性问题等。解决不了以上问题,乡村教育便没有乡土性。

  乡土性是乡村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不少人觉得,教育就要面向全国、世界,要有大格局,这诚然没错,但如果不结合实际,只是一味地向孩子们讲述外面的世界,就会让他们对乡村产生偏见。等他们学成的时候,回馈乡土的意愿便不会强烈。如果连农村出去的人都不愿意回来,美丽乡村建设谈何容易呢!

  同时,教学方法一定要科学合理,乡村教师首先要对乡村有认同感,才能真正从乡村孩子的角度出发推进日常教学。有人觉得,乡土气息太低俗,登不了大雅之堂,不屑谈乡土。但是从事农村工作,如果没有一点点泥土气,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深入研究创新农村教学方式方法的。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因地制宜,比如在农村就得带有乡土气,唯有此,老师才能被接受,学生才会感到亲切。

  新时代的乡村教师要重塑自己的定位,进的来、沉下去,学会换位思考,善用乡土语言、乡土习惯引导教育,而不是把“我认为、我觉得”等这种非常自我的思想灌输给孩子。可以说,在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拥有一定的格局之后,以乡土性指导教学工作,方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