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个故事合奏“成都式温暖”

发表时间:2017-04-21 16:18 来源:金牛区文明办 责任编辑:沈娟

  武侯区一处老旧小区内,居民刘四孃在自家院子里开起了“奶奶厨房”,义务为小区空巢老人送饭;龙泉驿区的哥王旭东,在自己的出租车上拾到5357元现金,从与乘客的闲聊中回忆起寻人线索,几经周折最终找到了失主……由成都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成都晚报社、成都文明创建全媒体平台承办的“我爱成都·平凡之善”——寻找身边的成都温度活动,自2月6日启动以来,用“日常的德行”中闪烁的平凡善举勾勒出“成都式温暖”的清晰轮廓,传递着深入城市肌理的“成都式温暖”。随着活动的持续进行,已有246位成都市民向我们分享了发生在身边的温暖故事线索,我们真实记录、展现了当中的26个成都故事,近距离认识了一群给予陌生人信任和温暖的成都人。

  “奶奶厨房”

  空巢老人的“公共饭堂”

  昨日早上8点,小税巷,80岁的叶学华敲开邻居刘四孃的家门,递过100元请四孃为她包点饺子。买菜、买肉、包饺子……1个小时不到,刘四孃麻利地将50个饺子、剩下的3两肉馅、78.5元钱,一并交给了叶婆婆。

  “刘四孃”本名刘道笠,她在自家院子里开的饭堂被网友热捧为“奶奶厨房”。刘道笠开“奶奶厨房”的初衷是为院子里的空巢老人做饭并送饭上门,由于她只收“菜钱”,邻居婆婆们见四孃忙不赢,闲时也来搭把手,帮着摘菜、洗碗。

  只收工本的“公共饭堂”

  “奶奶厨房”不大,是一个用红砖和塑料顶棚搭盖出的不到15个平方米的饭堂。四孃为啥要开这个饭堂?因为四孃所住的小税巷6号院是老旧小区,来自黉门街社区的统计数据显示,仅四孃所在的院子里, 70多户住户就有50%以上是空巢老人。“四孃开过餐馆又是社区志愿者,在一次社区活动中,我们发现她常给街坊做饭。”黉门街社区党委副书记殷江说,老人们想吃“大菜”又做不动,就会打电话让四孃烧菜,做好后一起帮忙送往老人的家中。“我们要给年轻人带个好头,现在六十几岁还做得、跑得。”四孃说罢,邻居65岁的王德珍一边麻利地刷碗一边接过话头说,街坊四邻都认识几十年了,哪家有困难大家都会帮把手。

  饭堂开到近一年后,69岁的四孃开始觉得忙不过来了。在一次社区活动中,她认识了几个在附近上班的年轻人,他们知道四孃曾开过餐馆,便想在这里搭伙吃饭。这之后,来“奶奶厨房”吃饭的上班族越来越多,但她仍然坚持只收点水电气和人工费,算下来一个月忙里忙外最多挣个八九百元。

  曾有人问她:“你这样不是亏钱了?”四孃觉得自己无非就是添点水电气和调料的支出,而且开“奶奶厨房”的本意就是为社区老人们做饭。

  “公共饭堂”还能开多久?

  “家里还有孙孙,她一天忙里忙外搞得我也忙得很。”四孃的丈夫李新华对“奶奶厨房”的前景很是担忧,他晓得妻子是个“爽朗又热心的人”,不爱计较,馆子的赢利不多。

  刘四孃自己也有担忧。“毕竟是自家院子改造的,有很多消防隐患。”四孃本想找个正经店铺开餐馆 ,最好还能请些人帮忙,既把生意做起走,又能多帮几户空巢老人送饭菜,可这店铺实在不好找,租金太贵自己承担不起。

  “小税巷离华西医院很近,算是寸土寸金的地方”,殷江觉得,“奶奶厨房”拉近了邻里之间的关系,“做不起走有些可惜,社区将帮着‘奶奶厨房’留意附近有没有合适的铺面。”

  龙泉的哥

  凭回忆闲聊还回5357元

  昨天,龙泉驿区四季通出租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奖励了出租车司机王旭东400元钱。几天前的晚上十点左右,王旭东刚结束最后一单生意,打算锁车关门休息一下,却发现副驾座位下有一个塑料袋,内装5357元现金。情急之下,王师傅突然想起与上单乘客闲聊时发现两人的亲戚是自己的同事,于是连夜联系,几经周折最终找到了失主。

  昨日,王师傅向记者回忆说,当晚九点过他在龙泉驿某小区外接到了两名女乘客,途中自己还和坐副驾的一位闲聊了起来。“说起才知道, 我小姨和她三叔原来是同事。”王师傅说,想起这一关键细节他赶紧打电话联系小姨,后来通过区交通局联系上了失主黄女士。“我是做服装生意的,这钱准备第二天进货用,找到钱那天我有事外出,也没能当面感谢。”黄女士说 自己曾委托他人向王师傅提出互留个电话号码,以便当面感谢,可他却坚决拒绝了。

  民谣歌手

  建筑工地开“专场”

  18日晚,一场特殊的演唱会在成都市成华区西北路社区泰博理想城建筑工地上举行,主唱是一位专注为农民工写歌、唱歌的民谣歌手,观众是刚刚结束了一天劳作的150多名建筑工(如图)。两个小时的演唱会,8首主打歌都是“打工者歌曲”。

  记者了解到,主唱孙恒也曾是一名打工者,此次是接受成都一家公益组织的邀请,专程从北京来到成都,为农民工公益演出。来自四川大学和成都理工大学的10名大学生也作为志愿者来到现场,为演唱会担任“演出嘉宾”。

  今年42岁的孙恒是河南开封人,从师范学院毕业后放弃教职,闯荡北京,边打工边卖唱。1999年,孙恒在一个建筑工上认识了建筑工人彪哥。“彪哥双手长满了老茧,这双手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奉养双亲,抚养孩子。”从此,他开始为打工者写歌,讲述高楼大厦背后“在城市中挥洒汗水追逐梦想的人的心声”。

  18年间,孙恒以“打工者故事”为主题写了30多首歌曲,创立了打工青年艺术团,到工地、进工厂为农民工义务演出600余场。这次来到成都工地演出,孙恒也是分文未取。

  “想起那一年,我离开故乡,离开生我养我的村庄;今夜梦里面,我回到故乡,回到妈妈温暖的身旁……”孙恒的一首《想起那一年》,触动绵阳江油人张全兵的内心。此前近四十年间,张全兵一直在各地打工,前年来到泰博理想城建筑工地上当保安。“我6岁时,母亲就去世了,2007年我在河北保定打工时,家中的老父亲也走了。”这是53岁的他第一次听演唱会,他听到了和他的生活贴得很近的歌。

  成都晚报记者 易欣雨 摄影 谢辉

  提供故事线索

  5种方式

  今天,我们再次诚挚邀请广大市民,寻找在这座城市中如春光般明媚的“ 小事情”“小细节”;传递平凡善举所蕴含的深厚绵长“成都式温暖”;见证这座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文明之树不断向上挺立。

  1、拨打成都晚报热线电话962111或028-86759000。

  2、关注、私信成都晚报官方微博,发送“#我爱成都·平凡之善#+你想分享的故事+联系方式”。

  3、关注、私信成都晚报官方微信,发送“#我爱成都·平凡之善#+你想分享的故事+联系方式”。

  4、直接发表微博“#我爱成都·平凡之善#+你想分享的故事+联系方式”。

  5、关注、私信文明成都微信,发送“#我爱成都·平凡之善#+你想分享的故事+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