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艺术文化与乡愁情怀 成都“创二代”激发文创新活力

发表时间:2020-11-23 15:26 来源:金牛区文明办 责任编辑:廖欢

  市民参观诗婢家百年展

  近日,《古意新韵·百年风雅》——诗婢家百年展在诗婢家美术馆举行。100年来,诗婢家立足于诗书画印,根植传统艺术文化,把情怀灌注到风雅文事与丹青妙笔之间,保持雅正、传承文化,氤氲着浓厚的人文气息,不仅是几代书画人的“家”,更是文化人的精神归宿。在现场,34岁的成都诗婢家文化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柏添忙前忙后,招呼着宾客。他还有一个身份是:成都诗婢家文化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柏优之子。近年来,如柏添一般,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以“创二代”的身份C位出道,在文创领域崭露头角。

  成都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陈颖认为,“创二代”的涌现并非偶然,他们在作品中融入专业知识与乡愁情怀,带动当地的文化传承,也激发和助推整个城市的文创发展。

  案例

  “80后”“创二代”

  让百年老字号有了更多新面孔

  柏添,1986年生于成都,本科就读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数学系。2016年回到成都,任百年文化品牌“诗婢家”总经理。近些年,“诗婢家”在秉承传统、弘扬天府文化的同时,与时俱进,探索适应新时代的文创之路——2015年成立了诗婢家艺创文化传播公司,与四川博物院、成都市博物馆和武侯祠博物馆及多所艺术院校开展合作,将博物馆馆藏及其背后的文化故事设计成多种类型的文创产品。学习数学多年的经历,也反映在柏添的产品设计思路上。在他看来,文创产品设计者的逻辑思维同样重要,“产品曲线的设计、构图的结构……这些都可以用数学推导出来。”

  如今,在柏添的带领下,文创系列产品不断推陈出新,让百年老字号也有了更多新面孔。如何激发传统文化符号新的活力,是柏添关注的重点。

  “以大熊猫为例,成都的大熊猫周边产品太多了,但我认为大熊猫的品牌化程度还可以再提高。”他说,将传统的文化元素与熊猫元素相融合,赋予文创产品新的设计。柏添与团队设计出一款留着胡子、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形象,很受消费者欢迎。与此同时,他们还以成都市博物馆中最大和最小的两个文物——石犀和经穴漆人为原型,融合现代元素和创意理念,开发出镇纸和可按摩手心和肩颈的木质人偶。

  “4年留学经历,让我能够更充分地感受东西方不同的思维认知习惯。中国文化沉稳内敛、西方文化开放直接,产品设计方面也可以将中国文化与外国元素有机结合。”柏添在受访时说,“一提到成都,大家就能想到火锅、蜀绣、大熊猫等代表符号,但对于文化背景方面的认知还不够。”柏添表示,“成都现在正在努力建设世界文化名城。诸葛亮、杜甫等中国历史上的名人都曾在成都生活过,我们希望能把文创产品与他们的文学作品相结合,打造形成精神层面的文化形象。”

  现象

  专业与情怀的结合

  探索新型的文化传承推广之道

  成都在建设世界文创名城的道路上快速前行,文创产业显示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这吸引了诸多如柏添一般“创二代”的目光。在本土成长背景和多元文化融合的双重助力下,他们关注到文化交流与碰撞所带来的创业机会,将地方特色融入文创产品,努力探索新型的文化传承与推广之道。

  连续七年参加成都创意设计周,今年是杨丽“最轻松”的一次。本届创意周,杨丽把浓园展位从策展、选品、搭建等工作都交给了女儿蒋懿嘉。21岁的蒋懿嘉,现在是伦敦艺术大学大三学生。7年前,蒋懿嘉就跟随母亲杨丽参加了首届成都创意设计周。今年,受疫情的影响,蒋懿嘉的返校计划搁浅,于是接下策展的工作。

  本届创意周,策展团队以“天晴集”为主题,试图以创意的表达方式传递展览整体构造和细节布局来呈现美感。谈及和之前浓园展览的区别,蒋懿嘉认为“更当代了,装置的专业度上会比之前高一些”。她说,“这次我们把整个展场当作一个装置来打造,这算是我的一个创新吧。”

  “中国文化有很多值得去深挖的东西,我希望通过文创产品,让传统文化在生活中流传下去,出于这样的初衷,加之本身的兴趣爱好,我选择去做与之相关的策划以及创意推广工作。”从边看边学到此番首次独立线下策展,身为“创二代”的蒋懿嘉坦言自己从父母身上学到了不少。在她看来,结合浓园的整体规划,自己的发展将不局限于某一方面。如何将商业与艺术更好地结合,是她觉得需要去思考和突破,“我们这一代,应该有更好更新更国际化的想法。”

  在成都的“创二代”大军中,杨隆梅也是其中一位。崇州市道明镇,以其代代相传的竹编文化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竹编)之乡”。崇州道明竹编的第三代传承人、“90后”杨隆梅出生于竹编世家,2013年返乡创业,2014年,杨隆梅发起成立了竹编专业合作社,负责承接竹编订单业务、组织村上手工艺人生产。随着近两年竹艺村成为乡村旅游“网红爆款”,当地手工竹编制品有了更多销售渠道,也让餐饮、民宿等业态火了起来。

  思考

  越来越多的“创二代”来蓉

  这里有适合他们成长发展的“土壤”

  截至目前,成都市共有2093家规上文创企业,4500家标上文创企业,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国家级10家、省级23家,文创产业园区面积达665.2万平方米,共有145条文创街区、33个文创镇(村)、1430个文创空间。我市也正加快发展艺术设计、视觉设计、软件设计、工业设计、生活设计、动漫游戏设计等集群,吸引更多全球化流动的创意达人向成都聚集。“来成都创意”,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年轻创意人的选择。

  成都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陈颖认为,如今成都正加快“三城三都”建设,如何将文化衍生发展出来形成产业,文创是非常重要的载体。“这些年成都将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很多旅游景区都在打造文创商品,打破原有以保护为主的模式,将文化资源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例如邛窑、明月村、竹艺村等,拉动了整个地区的文创发展。”

  谈及为何越来越多的“创二代”选择来成都?陈颖在采访中多次提及“土壤”二字。在他看来,“创二代”群体的涌现并非偶然,这其中有其生长环境、自身对文创事业的兴趣使然,更是基于成都有适合他们成长发展的“土壤”,“随着成都的政策环境、城市发展面貌以及居住环境等条件的提升,特别是林盘绿道的打造带动了整个公园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吸引力让新一代的年轻人,包括文创方面的专业人才愿意留在成都,扩大了成都文创的人才基础。”

  另一方面,“创二代”的出现也是成都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的典型表现。陈颖说,一部分成都本地的“创二代”在外读书后怀着对家乡的热爱归来,他们把专业知识与家乡发展融合,带动了当地的文化传承及发展。“近些年,成都很多项目以文创为核心,不少地方让艺术家进驻,为他们提供创意空间及创作条件,也吸引了不少外地的‘创二代’来蓉创业生活,助推了整个城市文创的发展。”(图/文 成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