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荷桥村:从贫困村到明星村

发表时间:2020-04-21 14:13 来源:金牛区文明办 责任编辑:廖欢

简阳市平泉镇河桥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成都向东,翻过龙泉山,深丘里“藏”着一个精致的小村落——青瓦灰墙的川西新民居掩映在鲜花绿植中,千亩荷塘、潺潺流水、仿古栈道,彩色绿道和平整柏油路连成的旅游环线蜿蜒向远方。

  这里是简阳市平泉镇荷桥村,一个曾经的省定贫困村。在过去的3年里,荷桥村迎来“千年之变”,不仅成功摘掉贫困的帽子,村民人均纯收入更是达到17495元,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在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之年,近日,记者走进荷桥,探访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如何稳定脱贫,进而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奋力实现全面奔小康。

  强产业

  户脱贫、村摘帽

  今年集体经济收益有望破百万

  将有机土壤按比例装进一个个排列整齐的塑料花盆中,再将一株株花苗移栽到花盆里,修枝剪叶,封土浇水……在荷桥村村东头的花卉基地里,经过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后,王作华成为了日薪百元的熟练花匠。下班后,沿着宽敞的柏油路步行20分钟,王作华回到了自己的家——村西头一栋掩映在绿植中的崭新农家小院。“通过村里的安居工程,我们一家四口只花了几千块就从破旧的泥瓦房搬进了100多平方米的新房子,圆了盼了好久的安居梦。”旧居到新家,只隔100多米的距离,却是脱贫摘帽后新旧生活的强烈对比。

  更让王作华高兴的是,“我现在是农业工人,每年有稳定的收入,不用再看天吃饭了。”相比以前在田里日晒雨淋辛苦劳作讨生活的日子,在脱贫致富路上,王作华越干越有劲,越来越有底气。她给记者简单算了一笔账:每年有7000多元的土地流转收入,在集体经济组织上班,每个月还有2000多元的固定工资。

  2014年,简阳市有省定贫困村116个。荷桥村在这116个贫困村中算中下游水平,只有产值低下的传统农业,属于集体经济空心村。荷桥村党支部书记钟永翔介绍,2017年在相关部门的精准帮扶下,荷桥村实现户脱贫、村摘帽,进而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壮大集体经济,做强产业是关键。荷桥村聚焦体制机制转变,创新“四合一”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在前期完成产权制度改革和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的基础上,由军翔股份经济合作社、荷园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梦栖土地股份合作社、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组成的“四合一”集体资产运营平台,通过参与工程项目、产业项目等方式实现“农村变社区、农民变股民、资产变资本”。荷桥村集体经济收益48.6万元,同时解决了村民的务工问题,除了土地收益外,增加务工性收入。

  据悉,下一步荷桥村将推进共享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鼓励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多种途径优化整合盘活现有集体建设用地资源发展集体经济,符合相关规划的,可以自办或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联合其他单位共同发展,确保到2020年荷桥村集体经济实现收益破百万。

600余亩农业示范区已初步建成。

  优规划

  文旅融合发展

  13.8公里旅游环线串起精品林盘

  沿着蜿蜒旅游环线来到火连桥水库边,400余亩的水面倒映青翠山色,风景迷人,依山而建的8栋精品民宿建筑正在加紧施工。曾经的鱼塘整治后变身为荷桥发展文旅融合的一块招牌,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我们计划在今年底开门迎客。”作为民宿行业的知名品牌,知音元对荷桥村项目信心满满。

  不远处的蓝剑·牧马岛超级农场,“一亩田”内散发着四季花香,生长着瓜果蔬菜,啼叫着生态土鸡,身临其境感受到的是“采菊东篱下”的田园诗境。“我们打造的‘一亩田’模式,是一分花园、五分菜园、四分果园,为会员家庭提供定制种养、私人管家、专人定时配送的五星级服务。”荷桥村蓝剑·牧马岛超级农场投资方四川蓝剑亚美农业发展公司总经理林亚蓉说,当前,600余亩示范区已初步建成,将打造私人定制农场100户。

  “荷桥村聚焦乡村振兴五大任务,按照公园城市发展理念,从规划设计、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方面细化措施。”作为成都市规划局抽调下派的驻村第一书记,邓勇对于荷桥村的规划十分熟悉。“按照规划,我们将充分依托荷桥村丘区山形地势,林盘聚落、火连桥水库等资源,设计形成由小龙溪生态发展带、2个新村聚居点、1个绿道环、3个特色产业聚落构成的‘一带两心一环三核’空间布局方案,致力打造具有乡愁记忆的精品林盘。”

  一条近7米宽、长度约为13.8公里的旅游环线正将这幅规划图变为实景图。在这条既是景观生态带又是产业生态带的环线上,新居工程、高标农田、景观节点等有序串联起来,荷桥村精品林盘的雏形凸显。据悉,通过整田、理水、护林、改院,荷桥村实施3.5公里绿道、1.5公里小龙溪河景观打造提升、2处林盘院落整治和5个景观节点打造,新建“小游园·微绿地”2000平方米。“未来我们按照‘乡村振兴示范村’发展定位,与平武镇、普安乡联合打造‘简阳扶贫产业功能区’。采用‘管委会+公司’的管理机制,以荷桥村为起步区,统筹推进产业布局、招商引资、形态塑造等系列工作,示范带动周边区域协同推进乡村振兴。”邓勇透露。

打造“小游园·微绿地”

  树品牌

  兴业、家富、人和、村美

  推动“家风荷乡”文化品牌建设

  “邓书记,我这里准备了几十只鸡,麻烦你们给村里的五保户、困难群众分发一下,就当我回馈大家的一点心意。”不久前,邓勇接到了村里养鸡大户段刚的电话。作为精准扶贫的受益者,身患疾病,行动不便的段刚在政府、企业的帮助下,不仅建起了几百平方米的现代化养鸡场,还经过培训成为了养殖能手,走出了因病返贫的窘境。“感谢大家的帮助,让我度过了靠领低保和救济金的灰暗日子,带来了现在的新生活、新希望。”段刚激动地表示。“今年养殖场第一批3000余只鸡苗已经顺利售出。今年养殖目标是出栏鸡苗15000余只。”从建档立卡贫困户到养鸡大户,谈及几年来的改变,段刚说得最多的就是感谢两个字。脱了贫的段刚用最淳朴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感恩”也是荷桥村一直以来的“家风”之一。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没有文化底蕴的村落是空洞的,没有文化标志的产业是脆弱的。在荷桥村脱贫摘帽,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从未忽略对文化的挖掘,从未只重产业振兴而忽略文化振兴。

  荷桥村新村建设指挥部现场指挥长邹斯若表示,对精神文化表达的思考始终贯穿该村实施乡村振兴建设全过程。据悉,荷桥村依托樊氏宗祠家训,与天府文化、雄州文化结合,荷桥村梳理形成“天志、古德、正俭、立忠、和孝、为学、知信、明实”8大文化元素,挖掘先贤事迹、红色家庭等家风故事、家规传统、经典家训。目前,已启动樊氏宗祠修缮工程,将为推动家风文化充实载体,形成“家风荷乡”文化品牌。

  记者手记

  从白纸一张的集体经济空心村到今年集体经济收益有望破百万的明星村,从省定贫困村到农旅商融合发展的先进村,从靠天吃饭勉强温饱的农民变为拿工资、有技术的产业工人……兴业、家富、人和、村美,荷桥村蜕变的背后,是成都市“两年脱贫攻坚、三年巩固提升、五年高标准全面小康”的战略目标下,在政策保障兜底、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先行发展等多领域发力,从政策、机制、投入、人力等各方面予以“输血”,从顶层设计到细节执行,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以绣花功夫打赢脱贫攻坚的成功典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助推乡村振兴连片发展示范区建设,启动简阳扶贫产业功能区建设……决胜全面小康,以荷桥村为探索带动,简阳脱贫攻坚站上了新起点。(图文来源 成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