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之善卡送给成都“战疫兄弟组”,致敬一线新闻工作者

发表时间:2020-04-17 14:51 来源:金牛区文明办 责任编辑:廖欢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除了医务人员、基层工作人员、志愿者等,还有一支队伍以另一种姿态冲锋陷阵,他们就是记者。他们从一线传回最及时真实的信息,让民众了解真相,为历史留下底稿,无畏艰难,无惧生死。

  在咱们成都,也有一群主动请战,用笔触和镜头发回一篇篇报道的新闻记者。4月15日,成都市文明办、成都志愿者网(APP)将鼓励善行义举的天府通限量版“平凡之善卡”,送给成都“战疫兄弟组”——记者任江波、王效、潘俊文、王拓、王勤。致敬平凡英雄,见证他们身为记者的责任与担当。

  从左至右:任江波、王效、潘俊文、王拓、王勤

  “战疫兄弟组”1号:任江波

  主动请战 奔赴前线

  1月20日,武汉疫情态势急转直下,确诊人数激增……但就在这一天,成都商报-红星新闻深度报道中心记者任江波主动向报社请战去武汉采访。

  任江波说,自己主动请战,主要有3个原因。一是自己是湖北人,在武汉生活了7年,很熟悉武汉,也对这座城市有感情;二是作为一名记者,有参与重大事件报道的责任;三是自己的家人、朋友基本都在湖北。

  向报社请战之前,任江波做了心理准备,给在武汉一家三甲医院当眼科医生的表姐打了电话,得知武汉的情况已经非常不好,医院有不少医护人员感染,发热门诊病人太多,眼科办公室也被征用。表姐还提到武汉中心医院有一个眼科医生被感染,后来,任江波才知道,这个人就是李文亮。

  当晚,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也在接受央视连线时明确表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存在人传人的现象,并建议大家近期不要来武汉。得知这一系列危险信号,任江波没有退缩,他说,当时反而意识到,再不出发就来不及了。

  对于任江波奔赴武汉采访的决定,他的妈妈和老婆坚决反对,但也劝不住。无奈之下,任江波的妈妈给他提了个要求:“可以不打电话,但要发微信,不管发什么都行。”

  次日下午,报社同意了任江波的请战要求,他在成都买了几包医用口罩和几个PM2.5的口罩,背上一个双肩包和小挎包就出了门,成为报社第一个奔赴武汉采访的记者。

  任江波坦言,去武汉之前,自己很乐观,觉得自己年轻不会被感染。但采访过程中,看着各大医院的发热门诊,那排得长长的队伍,需要5、6个小时才能挂上呼吸科号的病人,他才意识到,疫情远比来之前想象的严重多了。

  封城当晚,“同事朋友的家人感染上病毒,家中老人去世”的事实,给予了他巨大的心理冲击。在后来的采访中,每天繁重的采访任务,每日攀升的感染数字,来自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让任江波身心俱疲。

  在采访建设中的火神山医院时,任江波乘坐货梯,电梯开门后,一位穿着防护服的护士拎着一袋医用垃圾迎面而来,他说:“当时我只戴了一个口罩,觉得自己暴露在病毒里了,那一瞬间的心情和请战时的乐观相比,落差很大。”

  任江波采访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监护室主任彭志勇

  尽管如此,从1月21日奔赴武汉,到4月9日“武汉解封”第2天回到成都,任江波在历时80天的“逆行”采访中,写出了《她如何突破武汉封城返京?红星新闻实地探访离汉关卡,出汉需区级指挥部批准》《武汉华南海鲜市场休市,网上仍在售卖野味 店家:它们没疯也没咬人》等重磅报道。

  这是这位90后记者生涯中,第一次参与国家重大事件报道。他说,这次经历难得可贵,尽管有疲惫的时候,但以后再遇到重大事件,自己还是会主动请战,因为,这是身为一名记者的责任与担当。

  “战疫兄弟组”2号:王效

  迎难而上 见证历史

  第2个奔赴武汉采访的,是成都商报-红星新闻首席记者王效。今年41岁的王效,从2005年开始,已经在媒体行业工作了15年,是知名的摄影记者,获得过“时代周刊年度十佳”“体育画报年度十佳”等荣誉,每年全国性的摄影比赛,至少有1-2幅作品获奖。重大事件报道现场,常有他的身影。

  1月22日凌晨1点过,带着报社发放和家中拿的10多个口罩,王效落地武汉,没有过多的反应时间,早上8时许,他第一时间戴上口罩,奔波在协和医院、金银潭医院、武汉中心医院后湖院区等医院,发回了探访医院的第一手独家报道《实地探访武汉四家医院 每位就诊者都会被问3个问题》。

  23日,同样是凌晨,武汉迎来了这次战“疫”的关键节点——“封城”。10点之前,王效就赶到了汉口火车站,拍下了闭站前最后一秒依然徘徊不愿离去的人们、地铁站关上闸门的瞬间、空荡的江汉路步行街……

  另一部分重要的报道是关于火神山医院建设。《武汉版小汤山开建!现场上百台机械同时开挖》《无图纸火神山医院的168小时》《如期完工!火神山医院今日交付,记者实地探访》等重磅独家报道,都来自王效的镜头。他在现场的直播信号,更是让全国20个直播平台采用,关注度过亿。这些报道也让大家看到,在抗疫最前线的中国速度以及由此展现出来的信心与决心。

  红星现场武汉火神山建设现场

  红星新闻首席记者王效

  抢救危重病人现场、武汉“封城”、武汉“解封”等历史时刻,在王效的镜头下被定格、传播,但鲜为人知的是,他太难了。

  王效说,到武汉的头一个多月,是最艰难的,他和同事吃得最好的食物是超市的自热米饭,后来武汉超市只对当地社区开放,他们只能靠方便面维持,一个多月都没有吃过新鲜蔬菜和水果,加上武汉处于疫情风暴眼,接触的任何地方任何人,都有被感染的可能性,他的精神压力与日俱增,身体免疫力也开始下降:“每天晚上大汗淋漓,被子打得浇湿,衣服要换3次,生怕第2天醒来就出现头痛脑热,感染上病毒。”

  一边是肩负的采访任务,一边是身体的不适和精神上的巨大压力,在经过短期调整休息过后,王效又扛着相机继续出发。

  “没有亲身经历的人可能无法感受,这次疫情,和汶川地震、芦山地震等重大事件不同,危险是未知的、无法预见,这会带来压力和恐惧,有些心态好的人能很快调节,但也有许多人需要心理疏导。”正是有这种切身体会,王效把镜头对准了疫情之下透着光亮的地方。在《“封城”第六日,阳光下的武汉》这组报道中,冬日阳光下,有人遛狗、有人冬泳、有人钓鱼、有人街头舞龙……王效的图片中透着希望。

  如今,王效已经回到成都,正在进行隔离观察。回首这次采访,他有些后怕,因为,家里还有妻子和3岁的儿子,等他回家。

潘俊文

  “战疫兄弟组”3号:潘俊文

  道路曲折 勇敢前行

  1月28日,大年初四,出于报道任务繁重的考虑,成都商报-红星新闻打算再派出一名记者,潘俊文主动报名,他说,当时,武汉已经有任江波、王效,以及驻武汉记者王震华3名同事,他打算去武汉之外疫情严重的地方采访。

  从成都飞到长沙,包车到黄冈市红安县,途径鄂州,抵达黄冈,这一路,潘俊文走得异常艰难。

  第一站黄冈市红安县,车只能开到高速路口,距离红安县城还有30多公里。潘俊文只能拉着箱子一边走,一边招手搭车。疫情期间,路上车辆很少,更没有司机愿意停下。最后,通过联系一名司机,徒步4公里,才顺利到达县城关卡,却发现进不了乡镇,只好转战鄂州,开始基层疫情防控的探访。

  潘俊文回忆道,当时鄂州还没有限制居民出行,路上可以骑共享电动车,他就连续两天骑车到乡镇采访。但电动车电量只够15公里,每次返回半路就没电了,又只能走路。

  鄂州情况还好,潘俊文打算再前往黄冈市。在鄂黄长江大桥,潘俊文走了人生中感觉最惴惴不安的2公里。他说,自己当时拖着箱子,特别害怕,怕的是走完这2公里,抵达黄冈后却不被放行,无法完成采访任务。

  最终,潘俊文抵达黄冈市,他相继去了超市、社区、各个药店,以及黄冈惠民医院、黄州区人民医院、黄冈市中医医院、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等地,写出了《武汉之外:一个黄冈新型冠状病毒疑似感染者的收治过程》《武汉之外疫情最严重,直击黄冈、孝感一线防疫现状》等重磅报道。

  采访之路虽然曲折且艰辛,“各个卡点的盘查和交通限制了很多采访,每天被测7、8次体温,走4、5公里是常态”,但潘俊文没有放弃,他说:“作为记者,我必须让大家知道武汉之外还有很多值得被关注的故事。”

  “战疫兄弟组”4号:王拓、王勤

  奉陪到底 传递温暖

  从2017年加入成都商报开始,王拓就一直在报道医疗领域的新闻,3年来,他和采访搭档摄影记者王勤,在一次次大手术、大救援的背后,见证了医者仁心,“对于医疗领域,平时都会多关注一些”。

  自1月20日疫情蔓延以来,王拓和王勤就一直在医疗一线采访,1月23日,他们成为首批进入成都隔离区的记者。战“疫”一线,他们用记者敏锐的眼光,发现众多医护人员的乐观、幽默、温暖瞬间。

  1月28日,《援鄂纪事:“青羊区吴彦祖”,距离华南海鲜市场1.5公里》的报道火爆网络,来自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护士,第一批四川援助湖北医疗队中的张冀伟成了“网红”。这篇报道,就是出自他们之手。

  王拓说,当时,他看到武汉一线医护人员发回的“青羊区吴彦祖”背影照片,觉得很受触动,“在这么高压的疫情一线,居然有这么一股乐观向上的精神力量”。于是,他第一时间联系四川援助湖北医疗队,得到张冀伟的电话,通过电话采访,报道“青羊区吴彦祖”,让全国人民看到了成都人的乐观和幽默。

  2月9日,为了从另一个层面报道疫情动态,王拓和王勤主动请战,在10个小时内打了48个电话,办完所有手续,跟随第六批四川援助湖北医疗队出征,前往武汉。原因很简单:“我是医疗记者,医生护士都来了,我当然也要‘奉陪’。”

 

  王拓和王勤

  王拓和王勤在汉阳方舱

  此后在武汉随队采访的日子里,王拓和王勤将视角聚焦在医护人员身上,报道他们的即时动态,写出了《辛苦了,欢迎回家!四川援助湖北医疗队今日撤离回成都》等报道。同时,也关注医护人员的温暖、感动瞬间,写出了《“最萌”防护服!武汉护士在四川战友“白衣战袍”上绘漫画加油打气》《医疗队疗养期间跳广场舞 男护士动作妖娆引爆全场:我平时就爱跳这些》等报道,还策划了《抗疫“女战神”的视频家书》……

  此外,为医疗队运送物资的家乡人民,也是他们笔触和镜头下的对象。2月18日,一名四川司机,跨越1000余公里,历时20小时,将宝贵的医疗物资从后方捐献到前线;2月19日,四川后方的火锅企业,将19万盒自煮小火锅运送到武汉前线……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家乡人民一次次来回奔走、运送物资,让物资并不宽裕的医疗队有了坚实后盾。这些温暖故事,也通过王拓和王勤的报道,跃入大众视野,传递成都人、四川人的友善大爱。

  王拓说,这次战疫采访,让他俩收获了许多医护朋友,之前,他们和医护人员大多是工作关系,但这次大家成了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更深知他们的不易与坚韧。所以,这次回到成都后,他们将策划“新冠时期口述史”“战疫英雄谱”等报道,让历史记住每一个医护人员的名字和脸庞。

  致敬“战疫兄弟组”

  套卡送上 必须珍藏

  红星新闻记者见证武汉历史

  黎明前总会面对黑暗,但曙光总会来临。4月8日,武汉解封,任江波、王效、潘俊文、王拓、王勤也已先后回到成都。王拓、王勤已经完成隔离,重返岗位;任江波、王效、潘俊文还在隔离观察中。

  这次“逆行”采访,是他们记者生涯中的难忘历程,也因此获得成都市文明办“成都善·平凡之善——寻找身边的成都温度”活动送出的平凡之善卡”。对此,几人纷纷表示“很意外也很感谢”,尤其是对于任江波,这套卡更有特殊意义。

  去武汉采访前,任江波曾在成都市文明办借调工作两年多,也参与过“成都善·平凡之善——寻找身边的成都温度”项目,“没想到自己也会收到这套意义不凡的卡,必须珍藏。”

  除了已经回到成都的5人,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陶轲、成都商报-红星新闻驻武汉记者王震华仍坚守在武汉,待他们回到成都,同样会为他们送上这套“平凡之善卡”。

  勇敢逆行,向其致敬。春天已至,继续前行。小人物,展现时代风尚;小故事,传递成都温暖。每一个善良的人,都值得被记住;每一个温暖故事,都值得被传扬。(图/文 成都志愿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