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车”的变迁:40年车轮变奏曲 圆了我的医疗志愿梦

发表时间:2018-11-13 10:24 来源:金牛区文明办 责任编辑:沈娟

  世间万物都带着时代的烙印,车的变迁也不例外。从童年的自制弹子盘车到自行车、摩托车、小汽车,车的变迁见证着时代变迁,也见证着我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提升。改革开放40年,从医生的儿子,到成为医生,又成为医疗志愿者,车这一交通工具载着人们的梦想走得更远。我家40年的故事,从一辆自行车开始…… 

  讲述人:王刚,男,50岁,成都市都江堰某医院骨科医生

  记录人:罗四维,女,自由职业者,讲述人之妻

  我是爱车的男人,一个爱车的60后男人。当医生的母亲在青川,当教师的父亲在珙县。出生在青川的我,3岁时被送回老家珙县,懵懂中坐了平生第一趟长途车。最初对车的喜爱,不知道是因为3岁坐了长途车之故,还是乡下男孩儿喜欢玩的滚铁环启蒙,这都已经不重要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川南一带孩子们玩的冲坡弹子盘车。图片来自网络。

  童年岁月,小伙伴们玩的冲坡弹子盘车可奢侈了。我也去寻了木板、木轴和废弃的钢珠轴承做了一辆。这算是我拥有的第一辆车吧,坐在木板上用脚踏着前方控制方向,下坡可快了,转弯也灵活。家的背后有一个矿山采石场。临近春节的时候采石场放假,总喜欢约上兄弟们去玩斗车。大家将斗车慢慢往坡上推,再站在斗车上风驰电掣般冲下坡,乐此不疲,根本顾不上大冬天的衣单风冷。

飞鸽牌自行车是当时的名牌,也是一个家庭的重要财产。图片来自网络。

  上世纪70年代,父亲还是一名民办教师,教书的乡村学校离家很远。记忆中,花161元买的二八式飞鸽牌自行车是家里最重要的财产,每天洗车基本是我的事儿。10岁的我,洗车之余从横梁下伸腿半圈半圈的踩车轮,偷偷学会了骑自行车,那是刚刚改革开放的1978年。1980年,在青川当医生18年的母亲调回珙县,家里经济条件日渐好转,父亲的二八式自行车不再是家里最重要的财产,但洗车、清洁保养仍然是我喜欢做的事,那是刻进骨子里的爱。

这辆弯把自行车,是丈夫的第一辆车。图片由记录人提供。

  追随母亲,我选择了从医这条路。大学期间的1990年,我有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弯把。工作,结婚,生子。世纪之交,几千元的摩托车悄悄在我们川南小城火了起来,有走在改革开放前沿挣了钱的中学同学,开上了私家小轿车。有一辆崭新的踏板摩托车,周末带上妻儿去兜风曾经是我的梦。

  2003年,我用一辆二手车,开启了我们的私家车生活。然而当“山大王”的尴尬,维修费用的无限增长是二手车的诟病。2004年“五一”前夕,我用三万七千五买了第一辆新车,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自驾之旅----带上阔别青川24年的母亲和妻儿,回到了我的出生地。从川南到川北,第一次长途自驾的意义深远。3岁离开青川的我,见证了已离开24年的母亲,是怎样用她的青春践行着一个妇产科医生的使命,在青川那片热土撒下了爱的种子。在距县城乔庄34公里的乐安寺乡(那是母亲在青川工作时间最长的地方),记忆最深刻的一幕是我们在街上赶场,母亲一声爽朗的“哈哈”大笑,惊动了一个眼睛已看不见的老太太。老太太拄着拐杖激动地摸索过来,她抓住母亲的手:“是熊医生来了哇……”周围的人迅速围拢过来,买东西的不买了,卖东西的也不卖了,将我们团团包围。

40年自行车换汽车后,医疗志愿的路走得更远了。图片由记录者提供

  24年过去了,青川的乡亲们还记得母亲,记得他们的熊医生。他们用最纯朴的善良,让我们触动心扉的热泪盈眶。那一次自驾远行,让我对医生这个职业有了新的理解与认识,也对医疗志愿者这个身份有了新的定位。2006年,我再次换了新车,带上家人无数次自驾川西高原,给藏家小朋友带上书本笔等学习用具,一次次游走在甘孜阿坝州,也再一次打开了去偏远地区做医疗志愿者这扇心窗。

  时间转眼到了2012年,热爱车的我又任性了一回,从操控性能考虑换了第五辆汽车,六缸后驱奔走在路上,喜欢车轮带着我在路上奔袭。于是,有了云南水富县的工作经历,有了乐山金口河彝族地区的医疗援助经历,有了去西藏林芝做人工膝关节置换的手术经历,有了阿坝州云端上的天边羌寨义诊的跋涉之旅……

  犹记得2017年在西藏林芝,去墨脱养老院义诊时,那些皱纹深壑的藏族老人们拉着我,把我的手举向他们的头左右磨蹭。我不解,当地人告诉我说,他们见着活佛就会这样,是把你当活佛了……一颗男人的心,就这样被打动,做为医疗工作者被群众信任、尊重,并被依赖的神圣感与使命感,让我寻到了与金钱无关的价值。

  转眼竟已年过半百,迈过了50岁的门槛。儿子今年大学毕业已参加工作,总想在有时间有能力之际,用一个医生的身份,去做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比如去青川,比如去茂县,比如其他更偏远之地,让车轮带着我,用毕生所学,为偏远之地的老百姓缓解病痛折磨。

  【记录人的话】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大地,但病痛的折磨,依然是边远地区老百姓的切肤之痛。曾以家属身份随行乐山金口河彝族地区8个月,近距离感受了他们的医疗情况;也曾随行西藏林芝,见证一个医务工作者不眠不休的日与夜;更曾享受过病人家属送来的一块腊肉、一双手工拖鞋的温情。一辆车,一种情怀,一条奔袭千里的医疗志愿者之路,我愿一路追随,一起为缓解偏远地区百姓的病痛而继续奔波在路上。